close
【練太極拳在練一口氣】
   中國傳統武術有句名言:「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太極拳尤其重視練氣, 道教特別重視養生之道,要求人要「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則成仙。」太極拳要求「內練一口氣」,對呼吸有特別的要求,即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要 求像胎兒在母體裡,藉由臍帶來向母體吸收養分。吸氣時小腹收縮,呼氣時小腹外凸。出生時,臍帶一剪斷,就開始獨立呼吸,變成用肺部的自然呼吸,這是「後天 氣」。太極拳要求腹式呼吸,是要回復「先天氣」。氣有多重要,大家只要觀察嬰兒的呼吸,就可得知。嬰兒的呼吸和緩、深及腳踵,這是「踵息」,或是「胎 息」,總是吸得多,呼得少,這樣才會成長。到了二十五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所吸到的氣愈來愈少,吸少呼多,就開始衰老;到七、八十歲後,吸氣顯得 困難重重,直到吸不到最後一口氣了,生命也就到了盡頭。所以太極拳要練氣,尤其呼氣的時候,要有存養的意念,把氣存放到氣海(即小腹)裡,這樣氣就能愈養 愈深。
  相傳呂洞賓所著的《太乙金華宗旨》, 這本書是中國傳統內丹功的經典。其中提 到經由「河車倒運」,打通任督二脈,可以回復「先天氣」。而太極拳的呼吸要求,完全依照《太乙金華宗旨》的指示,要用意念來引導吐納。首先要全身放鬆,進 入極為沉靜的境界,集中精神。要吸氣時先收縮肛門,想像氣從「會陰穴」循著督脈由下往上走,首先通過尾閭關(即尾椎),這時就像牛在爬坡,非常緩慢。過了 夾脊關(即腰椎),就像羊在爬坡,稍為快了一點。過了玉枕關(即頸椎),這時就像鹿在爬坡,非常地快。過了泥丸宮(即腦部)之後,此時氣經由舌尖頂住上 顎,由督脈轉注於任脈,經上丹田、中丹田、而存入下丹田(即氣海),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小周天。如是反復,週而復始,這是「有為法」,務必練到十分熟練,才 能進入「無為法」,那就是打通任督二脈,進入大周天了。
【練太極拳在打通氣、血】
   練太極拳隨時要將舌尖抵住上顎,因為上顎是前胸任脈和後背督脈的橋樑。這個 地方也正是我們的人中(亦稱水溝),也就是臉部鼻樑下,嘴唇上略為凹陷的縱溝。這個人中是天地交會,陰陽交合的地方。有經驗的老中醫就憑觀察人中的寬窄、 長短、深淺,就可判定該人的壽元。其實人的身上有九竅,在人中之上,鼻、耳、目各有兩竅,相當坤卦;在人中之下有三竅,即口、前陰、後陰,相當乾卦。下乾 上坤就是泰卦,人身就相當泰卦。泰為大通之意,中醫常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氣血不通,問題就來了。練太極拳能健身強身,就是因為它能讓我們氣血暢 通。可見舌尖頂住上顎,能使天地相交,陰陽交合,能使津精玉液(即口水、聖水或龍涎)不斷湧出,這裡關涉到「練精化氣」與「練氣化神」,十分緊要。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想要健康,就要靠平時勤於鍛鍊。但是 大部分的運動對健康並沒好處。我們想要健康,就要選擇對健康有益的運動,且能終身從事的運動,那大概只能找有氧運動了。所謂有氧運動,是指不增加呼吸的頻 率而能達到最大運動量的運動,那大概就只有四種最值得推薦了:那就是高爾夫球、健走、太極拳與瑜珈。但打高爾夫球,不算來回球場的時間,光十八個洞就得花 四個半小時,步行九公里的運動量遠遠不及健走九公里才花九十分鐘。但健走也得找個山青水秀、交通安全的地方,不算來回時間,九十分鐘的運動量不及打太極拳 一個小時,太極拳不拘場地,只要通風即可,在辦公室、小公園無不適宜。有人喜歡練瑜珈,我不鼓勵。因為你不懂梵文,看不懂《瑜珈經》的原典,所能看得到的 不知道已經翻譯過幾手的《瑜珈經》,那早就走調了。而我們練太極拳練到一定的水平,就可以直接研讀《太極拳論》、《太極拳譜》這些原典,將隨著習練水平的 不斷提高而體悟更深,何況太極拳的健身功效更在瑜珈之上,為何不選擇太極拳呢?
   坤卦《文言傳》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 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辦之不早辦也!」坤卦由六個陰爻積累而成,所以說坤道是「厚德載物」,《文言傳》這段引文的本意是,平 時積累善念、善言、善德、善行的家庭一定會有餘慶,現在好,將來還會更好;現在如果不好,不必擔心,將來一定會好轉。反之,平常積累惡念、惡言、惡德、惡 行的家庭一定會有餘殃,現在不好,將來還會更不好;現在就算好也沒有用,將來一定會變壞。臣子殺君王,人子殺人父,這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這都是長期積 累,逐漸形成的,只是沒有及早分辨出來罷了。如將這段弔文放到養生健身來講,那就是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保持心情愉 快,這樣身體就會健康,現在固然健康,將來還會更加健康。反之,平時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無度,起居失常,常妄作勞,身心不平衡,這樣身體就會不健 康,現在固然不健康,將來還會更加惡劣,得到重證、危證、死證,這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這都是經年累月逐、漸積累而成的,只是沒有及早分辨出來罷了。因此 為了健康,想練太極拳,就要及早下決心,不要等到病痛來了,才要臨時抱佛腳。
   鄭曼青大師在民國十七年,即一九八二年,接任湖南省國術館館長,在新生活運 動的號召下,為了要在短期內培養出大量的太極拳教練,於是將楊氏太極拳的傳統套路刪去部分的架式,改編成三十七式鄭子太極拳。這在當時引起很大的物議,鄭 大師可說是石破天驚將傳統套路改編成適合現代人習練的簡化太極拳的第一人。如今看來,大陸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也開始創編四十二式、二十四式………等等,鄭大 師在這方面可謂獨具隻眼,無視於世俗的毀譽,千山我獨行,令人敬佩。但是現在好像又吹起另一股歪風,就是在意創編新拳架。其實要創編拳式套路有兩個條件: 首先創編者自己必須是一代宗師,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與膾炙人口的戰史,其次這個新套路必須真的能培養出大師級的人物來。
            取自時中學社(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鄭子太極拳研究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igimax 的頭像
    digimax

    豐太極

    dig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